湖南省“十四五”产业园区发展规划
2021-07-27 10:25:37
浏览:4925

目录

第一章 担使命 打造“三高四新”重要支撑 第一节发展基础 

第二章 规划定位好 构建融合协同格局

第一节  找准园区产业定位

第二节优化空间产业布局 

第三节加快园区升级整合

第三章 创新平台好 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第一节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第二节 推进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第三节推进人才服务平台建设 

第四节 推进现代物流平台建设 

第四章产业项目好 培育现代产业生态 

第一节做强主导产业 

第二节壮大新兴产业 

第三节培育未来产业 

第四节建设产业综合体 

第五节促进产城融合 

第五章体制机制好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第一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节创新园区管理体制 

第三节推进园区市场化改革 

第六章 发展形象好 优化外引内联环境 

第一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第二节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第三节提升开放经济水平

第七章 转方式 建设绿色低碳园区 

第一节构建园区绿色制造体系 

第二节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

第三节 实行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第四节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 

第八章强保障推动蓝图落地见效  

第一节加强规划实施组织保障

第二节加大园区政策支持力度 

三节建立规划落实评价机制 

 

  

第一章 担使命 打造“三高四新”重要支撑
第一节发展基础

目前,全省共有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143家(含洪江市和洪江区),其中国家级园区21家(高新区8家、经开区8家、综合保税区5家),省级园区122家(高新区41家、经开区37家、工业集中区44家),基本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十三五”期间,我省始终把产业园区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作为振兴实体经浇、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作为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窗口,推动发展向园区聚焦、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倾斜、改革在园区先行,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竞争力强的产业园区,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园区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全省园区(不含综保区)实现生产总值1.46万亿元,较2015年年均增长9.83%,高于全省2.83个百分点;实现技工贸总收入突破5万亿元,年均增长12.8%, 长沙经开区等14家园区技工贸收入突破1000亿元;上交税金由2015年的1054.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1734.1亿元,年均增长10.45%,园区占全省约0.5%的国土面积,产出了约34.5% 的GDP、70%的规模工业增加值、65%的高新技术产值、50%的实际利用外资额。

2、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以园区为载体和平台,培育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形成了装备制造、消费品、材料三个万亿产业和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15个千亿产业。2020年全省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02万亿元、占园区生产总值的69.6%,实现工业利润总额2087.8亿元、占园区利润总额的79.1%。

3、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接续实施创新创业“135”工程和升级版,支持建成标准厂房5700万平方米,累计新增入园企业2.97万个。新建老挝湖南橡胶产业园、泰国湖南工业园等合作园区,获批设立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2020年全省园区实际利用外资达114.96亿美元,较2015年年均增长17.51%; 引进省外境内资金3721.1亿元,年均增长19.99%;实现进出口总额3494.1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70%以上,年均增长26.60%。

4、旧动能转换持续加快。2020年全省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49万亿元,较2015年年均增长12.57%。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481.2亿元,占全省比重超过三分之二。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486家,较2015年增长近两倍。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2个国家级绿色园区。拥有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1863家、众创空间孵化器367家、产业服务促进机构636家,初步形成从研发、检测到技术运用全链条研发服务体系。

5、管理体制创新持续突破。园区市场化运营改革取得扎实成效,在浏阳高新区等16个园区积极开展“标准”、市场化运营等改革试点,成功搭建湖南--粤港澳、湖南--长三角产业转移综合服务中心等招商引资平台,祁阳高新区、道县高新区等园区率先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建设。“放管服”改革持续发力,出台《湖南省园区赋权指导目录》,全面开展12个事项的区域评估,推动“申请后审批”转变“申请前服务”,“单个项目评估”转变为“区域整体评估”,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加快项目落地。

在总结“十三”发展成效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我省园区 发展仍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一是总体水平不高,我省仅5家园区纳入“2020年中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园区”,江苏、广东、浙江分别有23家、10家和10家园区入围数量。我省高新类园区总量规模最大的长沙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仅相当于武汉东湖高新区30%。二是区域发展不均。全省产业园区个体之间、四大板块之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湘南湘西地区园区发展质量、效益明显低于长株潭地区。长株潭地区园区数量占全省的20%,生产总值约占全省园区的50%;湘南湘西地区园区数量占全省的57%,园区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1/3。三是要素供给不足。园区调区扩区工作受土地指标、规划约束、环保等影响推进艰难。特别是16个国家级园区,自批设以来从未启动调扩区工作,发展空间已经严重受限。且土地出让金倒挂严重,园区开发负担日益加重。如长沙土地成本达70万/亩,湘西地区也超过20万/亩。四是创新能力不强。我省产业园区研发经费投入力度不强,园区研发经费投入占技工贸总收入比重不足2.5%,产业高端平台载体缺乏,关键要素短板突出,支撑能力不强,科技创新瓶颈凸显。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主体以及科技创新人员、资金投入方面与发达地区差距明显。五是体制机制不顺。园区改革进入深水区,在财权支配、人事管理等方面“放水”不多、“放手”不够的问题突出,部分园区队伍结构和岗位配备不完善,缺少专业性人才,保障园区高质量的综合服务能力较弱。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当前,全省园区发展既面临产业重构、承接产业转移的重 大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信心, 保持定力,把握机遇,奋力开创园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1、我省园区发展面临的机遇。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入,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为我省园区传统产业改造、新业态培育及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契机。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生产配套水平日趋提升, 内需市场规模强大,“两新一重”建设、“双循环”新格局构建,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提供了区域发展新机遇,有利于我省拓展园区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全球和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有利于拓展园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链体系建设、园区空间格局优化等方面的新空间。从省内看,湖南省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构建“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速推进,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获批设立,为推动全省园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2我省园区发展面临的挑战。从国际看,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经济全球化走逆流,国际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低迷,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很大不确定性,增加了我省园区发展的外部风险。发达经济体“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利用低成本优势抢占中低端产业,导致我国产业发展面临双头挤压,压缩了我国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的发展空间。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艰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与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尚未健全。中西部省份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竞争日益加剧,资源、产业、企业、资金、人才等高端要素的争夺白热化,广东等发达省份园区的“虹吸效应”明显,给我省园 区在招商引资方面造成一定的压力和挑战。从省内看,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经济结构质量不优,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期,能源、环境和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十分明显,新旧劫能转换还需要较长时间,高质量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3区发展趋势。我省园区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园区间竞争已从资源、要素成本竞争模式转向效率、技术竞争模式,园区发展处于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关键时期, 发展动力由政策优惠转变为技术创新,改革和创新将成为园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招商方式由传统模式向产业招商、精准化招商等多元化方式转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已成为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产业融合、价值链融合及产城融合的趋势愈加明显,部分园区逐渐发展成为集生产与生活于一体的现代城吊经济综合体。开放合作已成为园区发展大趋势,在全省大力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合作共建将成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路径,同时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开发主体及开发模式将更加多元化,智慧化、绿色化、服务化将成为园区建设的新标准、新亮点。“十四五”期间,全省园区要加快推动创新改革,建设成全省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园区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培育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政企合作、市场化运营等机制,为园区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优化创新发展环境,推动园区创新驱动发展;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积极应对资源环境新挑战,探索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路径。

第三节  发展愿景

1 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以创建“五好”园区为导向,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引领区、具有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高地的示范区、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先行区,全力打造成为全面推进现代化新湖南建设的重要引擎。

是坚持高点规划找好定位。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目标,高起点谋划园区发展,推进规划形态、园区业态、产业生态协同发展,一张蓝图干到底。在全省和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准园区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各园区区位交通、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比较优势,科学确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园区产业特色发展,营造上下游贯通、人才支撑、产融结合、物流配套的产业生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是坚持创新驱动搭好平台。以创新驱动作为园区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聚焦前端、尖端、高端产业,加快各类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整合,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从研发和产业两端发力,抢占技术、产业、人才、平台和标准制高点,推进产城、产教、产金融合和跨界融合创新,打造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的产业综合体。深化产业与金融、科技紧密结合,推动园区集成集聚各类平台,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人才、物流平台的支撑作用,切实增强园区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发展力,推进园区从产业服务平台向创新创业发展平台转变。三是坚持集聚集约抓好项目。构建上下贯通、集聚集合的产业生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创新为动力培育优势产业、发展未来产业,以融合为方向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业效益,以品牌为重点做强大企业、培育小巨人,推动形成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紧盯振兴实体经济,紧扣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延伸配套和未来产业抢先布局,谋划、推进、实施和创造项目。引导各类产业项目向园区 集聚集中,夯实园区高质量发展的产业根基。

四是坚持改革创新建好机制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以政府诚信为根本,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要素保障为支撑,深化简政放权。完善园区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园区行政 资源配置,加强管理机构区域统筹。突出园区管理机构在经济管理、投资服务和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职能重点,优化园区内部组织架构,推行大部门制,强化园区经济功能定位。完善小管委会、大公司的管理机制。突出市场化导向,强化园区经济功能定位,推进园区实体化运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创新符合园区工作特点的人员编制管理方式,构建以绩效为中心、多元化的分配制度,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园区管理运营队伍。

五是坚持优化环境树好形象。把改善硬件与优化环境结合起来,持之以恒打造企业认可、投资者满意的营商环境。建立园区营商环境评价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园区行政审批服务机制,提高项目落地效率。强化区域评估成果运用,进一步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支持园区积极探索市场化专业化招商引资。完善项目开发、招商引资、履约实施、项目 建设等全流程跟踪服务。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改善园区生态环境,建设绿色低碳园区。统筹发展与安全,强化园区安全生产管理。

2发展目标。2025年,全省园区数量更加合理、布局更加科学,园区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效,经济效益、科创能力、开放合作、绿色生态同步提升,园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三高四新”战略的主战场作用更加凸显。

——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发展质量迈上新台阶。力争到2025年,园区技工贸总忱入突破10万亿元大关,年均增长15%,进入全国综合排名前50位的园区超过5家,进入全国综合排名前100位的园区超过10家,打造3家五千亿级园区、20家千亿级园区,新增国家级园区3个以上。

——科创能力有效提升,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创新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基本确立,形成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全省省级及以上园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达到4.8万亿元,占全省园区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70%。

——开放型经济水平显著提升,形成对外开放新局面。园区招商引资能力显著增强,对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基本形成高水平、高质量全面开放新格局。

——园区环境进一步优化,实现绿色生态发展。区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指数达90%。园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的成效。

2035年,园区基本实现品牌效应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管理理念先进,管理服务质量高,充分发挥载体功能和带动效应,基本建成“三个高地七实现园区高端创新要素集聚,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化,产业基础先进、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达到价值链中高端,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绿色低碳、各具特色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园区体系。

专栏1湖南省“十四五”园区发展指标表


指标类型

分项指标

2020年

2025年

属性

总量

年均增长

 

 

 

 

 

 

 

经济 总量

1、园区生产总值(亿元)

14627.7

22500

9%

预期性

2、技工贸总收入(亿元)

51433,65

103450

15%

预期性

其中:千亿园区(家)

14

20

预期性

3、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亿美元)

115.0

200

12%

预期性

4、进出口额(亿美元)

3494.1

6000

12%

预期性

5、年度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10984.2

17700

10%

预期性

6、上交税金总额(亿元)

1734.2

3200

13%

预期性

 

 

集约 发展

7单位面积产业用地投资强度(万元/亩)

69.1

170

20%

预期性

8单位面积产业用地税收产出水平(万元/亩)

10.9

22

15%

预期性

 

 

创新 驱动

9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24869

48000

14%

预期性

10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数量(个)

8486

13600

10,0%

预期性

 

 

绿色 发展

1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

达到国家要求

预期性

12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

达到国家要求

预期性

1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


达到国家要求


约束性


第二章 规划定位好 构建融合协同格局

按照“一核两副三带四区”区域经济格局,加强全省园区统筹规划和科学定位,全力推进“三生融合”、“三态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布局合理、良性互动、错位发展、功能协调的园区发展格局,推动我省园区高质量平衡发展。

第一节  找准园区产业定位

按照国家级园区不超过“二主一特”、省级园区不超过“一主一特”的原则,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选准主攻方向、找准发力点,科学确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未来产业,做好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强链、固链,明确各园区的产业定位,全力推进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国家级园区继续发挥好全省园区“主力军”作用,坚持以创新引领为核心,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崭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向“大而”、主导产业鲜明方向发展。省级园区是支撑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省级园区转型升级,提升原材料、消费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着力发展电子元器件和终端代工、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配套产业,打造产业定位 “专而精气特色鲜明、高质量园区。

第二节优化空间产业布局

1、建立园区空间规划体系。坚持多规合一,高标准编制园区国土空间规划,将园区发展空间全部纳入城镇开发边界,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优先配置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目标,推进规划形态、园区业态、产业生态“三态协同”发展。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聚焦前端、尖端、高端产业,推进产城、产教、产金融合和跨界融合创新,打造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的产业综合体,增强园区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发展力。

2推动各类园区协同发展。一是打造创新驱动引领区,依托国家级湘江新区、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国家级平台,以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株洲高新区、湘潭高新区和湘潭经开区等园区为核心,加强上下游产业布局规划,促进产业链环节协同分工,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中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二是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立足洞庭湖区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强化园区推动产业绿色循环发展的主体地位,构建优势特色新型产业体系,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和园区,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三是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样板区,发挥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平台功能,依托现有国家级和省级园区,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以产业承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成中西部地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四是打造特色产业发展样板区,以生态产业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材料、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食品医药等产业,培育形成湘西州中部、怀化东部、邵阳东部、 娄底西部四大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中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集聚区。

专栏2 千亿级及以上园区培育名单

5000亿元-10000亿元: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

2000亿元-5000亿元:湘潭经开区、岳阳经开区、衡阳高新区、娄底经开区。

1000亿元-2000亿元:长沙金霞经开区、宁乡经开区、浏阳经开区(高新区)、 长沙天心经开区、长沙雨花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宁乡高新区、株洲经开区、醴陵经 开区、荷塘工业集中区、湘潭高新区、湘潭天易经开区、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岳阳 临港高新区、汨罗高新区、湘乡经开区、岳塘经开区、益阳高新区、龙岭工业集中区、 常德经开区、常德高新奁、永州经开区、郴州高新区、郴州经开区、永兴经开区、桂 阳高新区、资兴经开区、邵阳经开区、邵东经开区、怀化经开区、松木经开区、衡东经开区、常宁水口山经开区、祁东经开区。

第三节加快园区升级整合

1、以升促建提升园区发展质量培育升级一批国家级园区,重点在永州、邵阳、张家界、湘西州等地区培育1家综合发展水平高、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省级园区,作为升级国家级园区的后备力量,2025年力争实现国家级园区市州全覆盖。升级一批工业集中区,支持具有良好基础的工业集中区和改造提升后达到一定规模的市县级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在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实施需要情况下,可通过完善规划和管理,升级成为省级经开区和高新区。

专栏3 国家级园区培育计划

拟培育为国家级经开区的园区:长沙雨花经开区、湘潭天易经开区、醴陵经开区、株洲经开区、益阳长春经开区、郴州经开区、湘乡经开区、邵阳经开区、永州经开区、松木经开区、常宁水口山经开区。

拟培育为国家级高新区的园区:宁乡高新区、岳阳临港高新区、娄底高新区、湘西高新区、张家界高新区。

2、整合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探索推动园区整合,鼓励以国家级园区和发展水平高的省级园区为主体,整合区位相邻、相近的园区,对小而散的各类园区进行清理、整合、撤销,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适度拓展园区发展空间,对于与现有省级或以上园区空间相邻,具有密切产业联系的片区,符合条件的可申请扩区,拓展和优化园区发展空间。对产城已高度融合的片区允许整体置换,腾出发展空间。

3、范园区设立升级调区扩区管理。稳步有序推进园区设立、升级和调区扩区工作,结合各类园区发展实际需要,不断完善园区相关审批程序,限制开发区域原则上不得新建园区,禁止开发区域严禁建设园区。对于按照核准面积和用途已基本建成的现有园区,在达到依法、合理、集约用地标准后,方可申请扩区。完善各类园区建设成效评价工作,将评价结果作为升级、扩区、调区的重要依据。

专栏4   园区调区扩区与整合计划

长沙市:支持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宁乡经开区、浏阳经开区(高新区)、 望城经开区、岳麓高新区、金霞经开区、长沙雨花经开区、长沙天心经开区调区扩区 工程,推动望城经开区、望城高新区、望城工业集中区三家园区合并,推动浏阳经开 区和浏阳高新区合并,推动开福高新区和金霞经开区合并。

株洲市:支持株洲经开区、茶陵经开区、攸县高新区、炎陵高新区、荷塘工业集中区、湿口经开区、醴陵经开区调区扩区

湘潭市:支持湘潭高新区跨区发展,支持天易经开区、雨湖高新区、韶山高新区、湘乡经开区、岳塘经开区调区扩区。

益阳市:支持益阳高新区、安化经开区、沅江高新区、南县经开区、益阳长春经开区、桃江经开区调区扩区。

岳阳市:支持岳阳经开区、岳阳高新技术产业园、临湘高新区、岳阳临港高新区、 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平江高新区、湘阴高新区、汨罗高新区调区扩区。

常德市:支持常德高新区、常德经开区、澧县高新区、津市高新区、西洞庭工业集中区调区扩区。

衡阳市:支持衡阳高新区、松木经开区、衡山工业集中区、衡东经开区、常宁水 口山经开区、衡山高新区、西渡高新区、祁东经开区、耒阳经开区、衡南工业集中区 调区扩区,支持衡阳白沙绿岛产业园升级为省级高新区

永州市:支持江华高新区调区扩区

郴州市:支持郴州经开区、资兴经开区、桂阳高新区、嘉禾经开区、临武工业园 区、安仁工业集中区、宜章经开区、宜章氟化学工业集中区、苏仙工业集中区、永兴 经开区、永兴稀贵金属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集中区、汝城经开区调区扩区

邵阳市:支持邵阳经开区、邵东经开区、新邵经开区、邵阳县高新区、洞口经开 区、武冈经开区、新宁工业集中区、城步工业集中区调区扩区

娄底市:支持娄底经开区、娄底高新区、娄星工业集中区、冷水江经开区、双峰 高新区、新化高新区调区扩区

怀化市:支持怀化经开区、洪江高新区(洪江区)、洪江高新区(洪江市)、沅陵 工业集中区、淑浦工业集中区、芷江工业集中区、中方工业集中区、新晃工业集中区、鹤城工业集中区、辰溪工业集中区、靖州工业集中区调区扩区

湘西自治州:支持湘西高新区、保靖工业集中区、龙山工业集中区、花垣工业集中区、凤凰工业集中区、古丈工业集中区调区扩区

 

第三章 创新平台好 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以提升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为导向,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人才、物流平台的支撑作用,推动金融与产业、科技紧密结合,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人才环境,畅通物流运输网络,强化园区服务企业和项目的能力。

第一节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1、加强科技孵化平台建设。推进创新主体增量提质,不断壮大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规模,落实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的相关政策,推动园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科技活动全覆盖;重点依托国家级园区,支持园区企业组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推进园区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加强科研院所成果 转化基地建设,建立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机制。加强各园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研发设计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技术转化平台、技术交易平台等服务型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制造业协同创新平台和一批面向全球的技术转移服务中介。

2支持双创平台建设。依托园区推进特色双创载体建设,建立创新创业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支持园区内大中型企业协同联合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中介组织,推进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支持企业“揭榜”、攻关“工业四基”领域和人工智能、自主可控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存在的“卡脖子”难题。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融用”六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破零倍增”行动。支持建设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争取新创建一批国家重点创新平台。鼓励园区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以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主的高端双创平台。鼓励各园区发展众创空间、创新工场、虚拟创新社区等新型孵化平台,完善“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为主线的双创孵化体系。

3、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大力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重点发展面向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能源电力装备、先进材料的行业和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健全“平台接单、按工序分解、多工厂协同”的共享制造模式,加快形成以制造能力共享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共享为支撑的协同发展格局。围绕产业集群共性制造需求和关键环节,引导骨干企业针对通用性强、购置成本高的生产设备,面向行业发展分包协同生产、融资租赁等模式,探索基于线上平台的灵活服务方式,依托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分行业打造一批“共享工厂”。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APP培育行动计划,大力培育工业互联网APP,夯实工业技术软件化基础。

4、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实施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工程,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推动搭建一批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建设面向区域、行业和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地理信息、能源管理、研发设计、服务外包、检验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服务资源,降低服务成本厂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利用,提高服务水平。

                     专栏5  创新平台建设计划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计划。支持研发实力较强的园区围绕园区主导产业打造公共技术平台、产品研发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支持长沙经开区打造国家级智能制造公共服务 平台;支持长沙高新区打造工业无线测试服务平台、软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种业协 同创新服务平台;支持望城经开区打造5G智能终端产业孵化平台、智能传感器研究院;支持株洲经开区打造湖南省大数据交易平台和湖南省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支持 醴陵经开区打造醴陵电子玻璃研发中心;支持湘潭市打造技术服务平台;支持岳阳市 创建国家级高端合成材料实验室,支持岳阳经开区打造磁力装备研发及检验检测平 台,支持湘阴高新区打造低成本运营平台:支持益阳市打造医疗健康产业公共服务平 台;支持龙岭工业集中区打造5田电容器智能制造创新孵化平台;支持常德高新区打 造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服务平台;支持衡阳高新区打造移动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支持 永州经开区打造中古生物技术创新中心、植物提取产业基地;支持邵阳市打造湖南特 种玻璃研究院、邵阳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邵东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AI机器人产 学研科技园;支持嘉禾经开区打造数控机床制造技术平台;支持娄底市打造工程机械 科研创新服务综合体、钢铁新材料科研创新服务综合体、生物医药技术研究中心、农机及装备制造创新中心、新化特种陶瓷技术研发及检验中心

科技孵化平台建设计划。推进常德高新区等园区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技成 果转化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支持长沙高新区、醴陵经开区、湘潭经开区、邵阳经 开区等园区打造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支持长沙天心经开区、湘潭经开区、岳阳经开区、 常德经开区等园区打造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支持衡阳高新区打造湘南湘西数字经济 协同创新中心;支持嘉禾经开区打造铸件检验检测及铸件交易平台;支持以农产品加 工为主导产业的园区打造农产品展销平台、检验检测、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双创示范基地创建计划。鼓励长沙经开区、宁乡高新区、望城经开区、浏阳经开 区(高新区)、株洲经开区、湘潭天易经开区、湘潭经开区、常德经开区、郴州经开 区、邵阳经开区、娄底经开区、娄底高新区等园区创建国家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支 持湘潭综保区、岳阳经开区、益阳高新区、龙岭工业集中区,安化经开区,沅江高新 区、津市高新区、江华高新区、江永工业集中区、洞口经开区、武冈经开区、新化高 新区、鹤城工业集中区、湘西高新区等园区创建省级创新创业示范基地。鼓励各园区推进科技创新孵化平台体系建设,扶持本园区中小微企业发展

第二节 推进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1、建设产融合作对接平台。坚持金融与科技紧密结合,支持园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防范风险”原则,设立引导性基金探索建立天使基金、种子基金、创新基金等,完善融资、咨询、培训等创新服务,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金融与产业紧密结合,壮大制造业、新兴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建立制造业企业“白名单”制度,满足企业个性化融资需求。健全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增加面向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供给,加大中小微企业“首贷户”信贷投放,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推动企业上市“破零倍增”。

2构建多元金融服务体系。强化金融投资服务,支持建立园区金融服务中心,形成银行支撑、担保支持、创投优先、财政扶持的“四位一体”金融运行模式,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鼓励金融机构创新設贷联动模式,优先完善园区融资担保体系,支持“潇湘财银贷”覆盖全省所有园区及企业。支持金融机构在园区开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开发完善知识产权保险,落实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等相关政策。促进各项银政、银企、银担战略合作,完善“产业基金+银行信贷”、“风险补偿+银行信贷”等多种银园合作新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开发建设,形成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共同支持的园区发展格局。探索发展REITs试点,加大“两新一重”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力度,推进数字货币、数字信用等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数字普惠金融。

第三节推进人才服务平台建设

1、建设科技领军人才引育平台。落实芙蓉人才行动计划,深入推进“智汇潇湘”人才引聚工程,搭建园区海内外人才引进综合平台,实行更加开放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引进政策。实施院士引领创新产业计划,积极筹建湘籍院士产学研园区,支持联合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靶向引才、专家荐才机制,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强化对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科技领军人才的激励,完善年薪制度、学术假期制度和竞争性人才使用机制。

2设产业领军人才引育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推 动、市场化运作的人才引进机制,统筹产业发展与人才招引同步谋划、协同推进。探索“引进一名人才、发展一批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路径,围绕新兴优势产业链精准引才,促进产业和人才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技术型和管理型领军人才提供技术创新和管理实践平台。健全科研机构和企业科技人员流动机制,加强培育拥有国际化管理和跨文化经营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完善优秀企业家人才库,构建“以产兴教”、“以教强产”的良性互动产教融合长效机制。

3、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平台。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大力培育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夯实企业智能化升级的技术人才支撑。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产学研合作,鼓励园区与职业院校联合打造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现代化产教融合基地。强化企业的培训主体作用,支持重点企业开展“一企一策”职工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研究制定技术技能人才激励办法,健全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改进行业领域职称评审。畅通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互认通道,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体系。

第四节 推进现代物流平台建设

优化物流网络布局,依托“三纵五横”骨干交通网络,构建八大物流通道;在长沙、岳阳、衡阳、郴州、怀化等城市构建八大国家物流枢纽;依托港口、铁路货场、公路枢纽及干线机场,构建物流设施网。实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示范工程,围绕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等高端制造业,打造一批高端制造业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示范基地。实施冷链物流提升工程,加快建设怀化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长株潭冷链物流核心区;以特色农产品、水产品原产地为依托,布局建设冷链物流特色基地或中心。实施物流智慧化工程,建设长沙现代物流技术装备产业园,培育和引进优势物流技术装备企业,打造智能物流技术装备产业集聚区;建设物流大数据中心和物流与供应链总部基地,提升物流行业信息化水平;支持物流园区和大型仓储设施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快数字化终端设备普及应用,实现物流信息采集标准化、处理电子化、交互自动化。实施国际物流畅通工程,重点推进岳阳市城陵矶新港、长沙传化智联、怀化武陵山片区四省联动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实施空港物流提质工程,以长沙、张家界、衡阳、岳阳、常德等航空口岸为依托,进一步拓展货运航线网络,支持建设长沙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

第四章产业项目好 培育现代产业生态

聚焦前端、尖端、高端产业,坚定落实“八大工程”,着力推动园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做强主导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 全面增强园区产业创新力、竞争力、发展力。

第一节做强主导产业

1、打造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围绕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 航空航天动力三大产业,实施先进装备制造业倍增工程不断推动技术和产品迭代创新,提高全球竞争力,努力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工程机械。以融合促总装、以裂变拉链条,逐步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促龙头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着力构建“智能技术+智能装备+智能服务”的智能化产业生态系统,强化关键零部件配套,提升大型、超大型工程机械产品竞争力,突破大型智能化及能源多样化工程机械主机产品及相关零部件。积极发展特种工程机械,加快湖南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混凝土、建筑类施工机械、土方、交通类施工机械、矿山、港口类机械、环卫、消防、市政养护类机械、军事工程类机械等产业。轨道交通装备。发挥机车、货车、城轨、储能式有轨 (无轨)电车、城际动车等整车产品的集成制造优势,加快新一代轨道交通整车及控制系统、关键部件研发和产业化,推动新型动车组、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等规模化发展,重点打造轨道交通整车、轨道交通控制系统和零部件等产业。航空航天动力。发展以小型通用飞机整机制造、中小型航空发动机、地面燃气轮机、飞机零部件、浮空飞行器和通用航空运营为主的航空航天产业链,重点打造民用飞机起降系统、通用飞机、无人机、航空航天零部件、中小航空发动机和整机、通用航空培训及运营服务等产业。加快推动新一代北斗卫星导航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力争到2025年,打造4200亿级工程机械、2400亿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1000亿级航空航天动力产业集群。

专栏6  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重点承载园区

工程机械产业窠群。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宁乡经开区、宁乡高新区、株洲经开区、醴陵经开区、湘潭经开区、湘潭高新区、湘阴高新区、汨罗高新区、常德经开区、常德高新区、益阳高新区、沅江高新区、益阳长春经开区、嘉禾经开区、娄底 经开区、邵阳经开区、衡阳高新区、娄底高新区

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株洲高新区、株洲经开区、湘潭经开区、长沙经开区、 长沙高新区、湘潭高新区、岳阳临港高新区

航空航天动力广业集群。株洲高新区、长沙高新区、望城经开区、湘潭经开区、 岳阳经开区、岳阳膏新技术产业园、常德经开区、郴州高新区、桂阳高新区

 2固提升一批优势产业。着力增强园区创新驱动力和辐射带动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各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智能和新能源汽车、生物轻纺、智能装备、髙端装备等产业。智能和新能源汽车。以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为引领,全面加强场景群建设,补齐智能核心汽车零部件短板,瞄准“三电合一”和电池电容技术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研发项目,加强智能汽车传感器与计算平台开发自主研制,争取启动智能网联汽车整车制造,探索发展燃料电池商用车和专用车,加快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商用进程。生物轻纺。立足我省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轻工业基础和生物医药科研优势,以“绿色、智造、品牌”为核, 实施智能制造赋能工程、食品医药创优工程,加快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提升绿色化、 标准化水平,重点发展食品、生物医药、特色轻工、服装家纺等领域先进制造。智能装备。壮大人工智能、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先进工控设备、先进传感器、增材制造、智能电网等产业。加快智能制造发展,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等重点行业。高端装备。培育壮大太阳能光优制造、大型风力发电等能源装备、海洋装备、智慧农机等具有技术或产品特色优势的高端装备产业。

专栏7  优势产业及主要承载园区

冶金产业。娄底经酉区、娄星工业集中区、冷水江经开区

有色金属深加工产望城经开区、汩罗高新区、安化经开区、常宁水口山经开区、永兴经开区、桂阳高新区、冷水江经开区、花垣工业集中区

智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长沙雨花经开区、岳麓高新区、株洲高新区、湘潭经开区、湘阴高新区、常德经开区、祁东经开区、邵阳经开区

生物医药产业。浏阳经开区(高新区)、长沙高新区、长沙雨花经开区、望城高 新区、株洲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湘潭经开区、湘乡经开区、韶山高新区、岳阳经开区、岳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常德经开区、汉寿高新区、津市高新区、龙岭工业集中区、 衡阳高新区、邵东经开区、隆回高新区、怀化高新区、永顺经开区

特色轻工产业。浏阳经开区(高新区)、桃江经开区、衡南工业集中区、新田工 业集中区、绥宁工业集中区、邵东经开区、新邵经开区、隆回高新区、洞口经开区、 道县高新区、新宁高新区、蓝山经开区

服装家纺产业。株洲经开区、津市高新区、临澧高新区、南县经开区、龙岭工业集中区、华容高新区、沅江高新区、常宁水口山经开区

智能光学及装备产业。长沙雨花经开区

家居智造产业。桂阳高新区

现代农机。双峰高新区

 第二节壮大新兴产业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积极推动电子信息、先进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电子信息。加快推进新一代半导体核心制造装备的国产化研发和替代,围绕5G等信息技术,加快核心芯片、自主可控操作系统、高端服务器等研发应用,积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为特征的信息技术发展,重点打造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高清显示器件、中高端智能终端及计算机外设、新一代半导体产业。先进材料。以满足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配套为目标,重点发展先进钢铁材料、先进有色材料、先进化工材料、碳基材料、先进陶瓷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及动力电池、新型合金产业。节能环保新能源。绿色环保,依托省内环境治理研究领域重点高校及科研机构,结合我省环境治理技术及应用产业链基础优势,重点发展节能技术装备、环保技术装备与产品、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产品、无害化修复技术与装备、装配式建筑等产业;新能源,顺应分布式发展、清洁化利用、多能互补的发展方向,突破太阳能集成应用、智能电网、先进晶硅电池等一批核心技术,重点发展光伏及生物质能源、氢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产品,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打造绿色供应链。农产品精深加工。鼓励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现代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重点围绕特产领域不断延长产业链,开发新产品,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端化、精细化、高附加值化和绿色化转变。力争到2025年, 打造3500亿级电子信息、4500亿级先进材料产业集群,5000亿级节能环保与新能源产业集群。

专栏8  新兴产业主要承载园区

电子信息产业。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宁乡经开区、望城经开区、浏阳经开 区(高新区)、株洲高新区、株洲经开区、茶陵经开区、湘潭经开区、岳阳临港高新 区、常德经开区、桃源高新区、益阳长春经开区、龙岭工业集中区、衡阳高新区、耒 阳经开区、邵阳经开区、郴州高新区、怀化经开区。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浏阳经开区(高新区)、株洲高 新区。

化工新材料产业。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望城经开区、常德经开区、衡阳松木经 开区、宜章经开区、临湘高新区、洪江高新区(洪江区)

碳基材料产业。长沙高新区、浏阳经开区(高新区)、株洲高新区、益阳高新区、 郴州经开区、郴州高新区、韶山高新区。

先进陶瓷产业。醴陵经开区、新化高新区。

先进储能材料及动力电池产业。长沙高新区、宁乡高新区、望城经开区、株洲高 新区、湘潭经开区、雨湖高新区、常德经开区、益阳高新区、娄底经开区。

轻合金产业。望城经开区、长沙高新区、常德经开区。

硬质合金产业。长沙高新区、望城经开区、株洲高新区、岳阳临港高新区等。 

环境治理技术及应用产业。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株洲高新区、新邵经开区。

装配式建筑产业。长沙高新区、金霞经开区、天易经开区、岳阳高新技术产业园、 岳阳经开区、湘阴高新区、常德经开区、益阳高新区、桃江经开区、鹤城工业集中区、 洪江高新区(洪江市)。

新能源产业。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湘潭高新区、韶山高新区、益阳高新区、衡阳高新区

食品产业。宁乡经开区、望城经开区、天易经开区、韶山高新区、岳阳经开区、 平江高新区、君山工业集中区、湘阴高新区、南县经开区、龙岭工业集中区、常徳高 新区、常德经开区、西洞庭工业集中区、益阳长春经开区、安化经开区、祁东经开区、 邵阳经开区、洞口经开区、武冈经开区、古丈工业园、凤凰工业集中区、吉首经开区、 临武工业园区、资兴经开区、靖州工业集中区、洪江高新区、芷江工业集中区、通道 工业集中区、桑植工业集中区、江永工业集中区、保靖工业集中区

 第三节培育未来产业

把握产业变革和技术革命趋势,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重点依托长株潭园区,前瞻布局量子信息、氢能核能利用、谷成生物、低维纳米材料、超材料、深海深地深空等一批未来产业。充分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实施智能制造赋能工程,加快装备制造、原材料、消费品等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支持园区布局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发挥数据资源基础作用,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壮大发展电子信息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产业,超前布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前沿产业,做强做优软件服务业,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支持传统企业开展区块链场景应用。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等重点行业,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金融、现代物流、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

第四节建设产业综合体

聚焦前端、尖端、高端产业,推进产城、产教、产金融合和跨界融合创新,打造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的产业综合体, 按照特色化、专业化、市场化原则,推进产业集聚平台和产业孵化平台建设,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企业、创意企业、绿色低碳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提升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能力,培育发展高成长性产业集群。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综合体建设。支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统筹规划水、电、路、气、热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人才公寓、商务酒店、超市银行、运动场馆等生活设施。完善企业服务中心、技术研发、检验检测、展示交易、商务交流等综合功能,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建立健全园区产业配套和服务体系。

第五节促进产城融合

积极推进园区和城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一体化建设,实现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相融。完善园区周边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鼓励有条件的园区集中建设教育、医疗、文化、娱乐、商业、生态等生活配套设施,支持在符合条件的国家级园区优先布局儿童、康复、养老等资源稀缺型医疗机构。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完善企业服务中心、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等配套功能, 推进技术研发、创新创业孵化器、产品检测试验、金融、产学 研合作等平台建设,切实提升园区公共服务能力。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参股、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交通运输、资源环境、能源等项目建设和运营。着力构建适应产业发展和生活居住要求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园城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统筹利用,推动园区向城市综合功能区转型。到2025年,建成一批功能完善、生态良好、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城市综合功能区。

专栏9  智慧园区建设重点工程

   长沙市(9个)。长沙金霞经开区、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宁乡经开区、 望城经开区、浏阳经开区(高新区)、长沙雨花经开区、岳麓高新区、长沙天心经开区。

   株洲市(6个)。株洲高新区、株洲经开区、醴陵经开区、荷塘工业集中区、茶陵经开区、炎陵高新区。

   湘潭市(6个)。湘潭高新区、湘潭经开区、天易经开区、湘乡经开区、岳塘经开区、雨湖新区。

   岳阳市(6木)。临湘高新区、岳阳经开区、岳阳临港高新区、平江高新区、湘阴高新区、汨罗高新区。

益阳市(7个)。为龙岭工业集中区、安化经开区、沅江市高新区、南县经开区、益阳高新区、长春经开区、桃江经开区

常德市(4个)。常德经开区、常德高新区、临澧高新区、津市高新区

衡阳市(4个)。衡阳高新区、松木经开区、衡山工业集中区、祁东经开区

永州市(4个)。蓝山经开区、道县高新区、江华高新区、江永工业集中区

郴州市(3个)。永兴经开区、桂东工业集中区、嘉禾经开区

邵阳市(10个)。邵阳经开区、邵东经开区、新邵经开区、邵阳县高新区、洞口经开区、隆回高新区、武冈经开区、新宁工业集中区、绥宁工业集中区、城步工业集中区

娄底市(5个)。娄底经开区、娄星工业集中区、双峰高新区、娄底高新区、新化高新区

怀化市(4个)。怀化经开区、洪江高新区、激浦工业集中区、靖州工业集中区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个)湘西高新区、吉首经开区

 

第五章体制机制好激发干事创业活力

创新园区管理运营机制,深化园区市场化改革,推进园区亩均效益评价,创新财政金融机制,构建全链条人才支撑体系,打造以市场为导向、现代化企业运营的高水平管理队伍。

第一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创新干部人事机制。坚持重实干、重实效的用人导向,探索符合园区特点的人员身份管理方式,创新园区选人用人机制, 推行身份档案制、人员聘任制、竞争上岗制、末位淘汰制改革, 推进干部队伍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注重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选拔,打破身份界限,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用人机制,培育复合型人才,构建培养、选拔、任用、激励的全链条人才支撑体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园区管理运营队伍。对紧缺的专业性特别强的岗位人选,可以通过竞争性方式选配或向社会公开招聘。

2健全绩效激励机制。构建以绩效为中心、多元化的分配制度,建立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绩计酬的分配机制,实行激励性的收入分配制度。探索推行市场化薪酬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强化园区引进领域专业化高端人才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岗位工作绩效考评体系,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实行基本工资与绩效工资“双轨运行”,激发职工工作积极性,全面提高工作活力。

3、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积极推行容错纠错机制,贯彻“三 个区分开来”要求,完善“权力清单”和“责任淸单”,细化量化适用情形,鼓励园区干部大胆改革创新,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激励干部把全部心思放在干事创业上,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创业创造、干事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

第二节创新园区管理体制

坚持“分类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完善小管委会、大公司的管理机制,实现行政职能和经营职能分离、管理机构与开发运营企业分离。推动园区企业化运行管理,强化园区经济功能定位,逐步剥离园区社会事务管理职能,按照属地管理原则交由属地政府承担;剥离开发运营职能,交由市场承担。根据园区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承接能力,赋予园区必要权限,支持园区事情园区办,制定并公布“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优化园区内部管理架构,实行扁平化管理,推行大部门制,合理配置内设机构职能,加强科技创新职能配置。有序推行“一区多园”管理模式,对分散重复设置、职责交叉重叠的园区管理机构进行优化整合。推进各地加强对园区与行政区的统筹协调,进一步完善园区财政预算管理,建立健全独立核算的机制。各地要强化风险管理,做好制度安排和预案设计,降低决策失误,减少实施阻力,不能政府“保”独揽风险。

第三节推进园区市场化改革

1推行市场化运营机制。突出市场化导向,强化园区经济功能定位,推动园区企业化运行管理,积极探索将园区建设、运营、服务等事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外包等方式交由市场承担。支持园区探索市场化专业化招商引资,釆取政企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开展产业链供应链精准招商。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高效率配置,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改革,探索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完善闲置低效工业用地市场化退出机制。

2动园区平台公司改革。支持园区平台公司实行市场化运作,实现与管委会政企分开、政资分开,赋予平台公司更多的园区建设、管理和运营权限,充分发挥平台公司在招商引资、园区建设、园区管理、投融资、资本运营等方面的主体作用,推动平台公司做大做强。

3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支持以各种所有制企业为主体,按照相关规展投资建设、运营园区或者托管现有园区,享受同等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类项目建设,在现有园区中投资建设、运营特色产业园,探索合作办园区的模式。支持园区内建设运营主体进行资产重组、股权结构调整优化,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开发运营特色产业园等园区。

第六章 发展形象好 优化外引内联环境

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以政府诚信为根本,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要素保障为支撑,深化简政放权,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招商引资渠道,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推动生产要素市场化、高效率配置,持之以恒打造更加公开、公平、便捷的营商环境。

第一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1、持续深化放权赋能。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依法赋予国家级开发区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赋予省级开发区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推行集中审批、容缺审批、告知承诺制等管理方式,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提升园区承接能力,实现“园区事园内办结”。扎实推进园区产业项目审批“闭环”,逐步推行“施工图联合图审”、“竣工测验合一",探索实施“拿地即开工”模式,强化区域评估成果运用,推动投资项目“一站”集中审批验收,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项目落地效率。鼓励园区设立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便民服务向“一窗式”无差别受理转变,为投资者提供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全面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提高园区政务服务标准化、协同化、智能化水平。

2、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面落实好国家和省政策措施,在财税、金融、土地、产业、人才、科技创新等方面出台系统化集成化的支持政策,让园区成为“政策洼地七加快建设诚信政府, 让一流环境成为园区招商的最好名片、最强“磁场”。全面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互联网+监管”制度。建立法律约束、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企业诚信自律有机结合的监管格局,促进投资便利化。建立放管同步、监管有力的事中事后监管标准体系。优化公共资源竞争配置机制,提高公共资源使用效益。创新监督测评方式,推动监督测评常态化,开展营商环境第三方测评,倒逼政府服务质量。健全投诉受理和调查处理快速反应机制,促进各类投诉高效优质办结。加强法治建设,严格保护市场主体经营自主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

第二节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1、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支持园区成立招商与产业联盟,推动从政府主导向政府招商与市场化招商相结合转变。着力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定向招商、敲门招商、以商招商、亲情招商,创新实施股权招商、品牌招商、委托代理招商、智慧招商、网红招商、伙伴招商等新模式。发挥各类各级园区和自贸试验区优势,搭建好人才、创新、金融、物流平台,精准开展产业、金融和现代服务业主题招商。探索建立政府招商基金,建设招商利益共同体,发挥湖南-粤港澳、湖南-长三角产业转移综合服务中心等平台优势,围绕产业定位开展产业链招商.着力提高园区引资质量, 重点引进公司总部、研发、财务、釆购、销售、物流、结算等功能性机构,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大力引进国际龙头企业和先进技术团队,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先导、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项目。

2、提升精准招商实效。聚焦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动力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全产业链招商,促进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打造产业集群。紧扣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延伸配套和未来产业抢先布局,谋划、推进、实施和创造一批项目。坚持招大引强战略,聚焦“三类500强”、总部经济、行业龙头、外向型实体,实现招商引资强引进、大突破。依托园中园、“飞”园区,开展联合招商,共享要素资源,提升产业辐射能力;加快培育发展中小微企业。开展股权招商、并购招商,定期组织面向产业基金的推介活动,促进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紧盯粤港澳、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产业布局调整,组织开展专题对接招商。

3创新园区招商方式。加强园区与各类市场专业招商机构的合作,完善形成政府推动、园区承办、市场运作的招商引资机制。积极利用“湘洽会”、沪洽会”、“深洽会”等大型活动进行招商,深入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鼓励和支持湘商回湘投资创业。实行“轻资产招商”,为入驻园区的企业配套建设标准厂房、职工宿舍等,减轻园区企业非生产性投入。将拟入园落户的企业列入园区外访计划,根据企业个性化需求定制承接方案。建立“零收费管理、零距离接触、零投 诉服务、零障碍发展”的全程招商服务机制,推动园区企业服务“身边”。

4 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快湘南湘西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大力引进创新型企业和先进制造企业,建设粤港澳重要的科技产业配套基地、制造业转移承接基地。通过联合招商、共建园区等方式,引导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拥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企业优先向我省园区转移生产制造环节。支持各园区发挥资源优势和已有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地承接和发展加工贸易。鼓励创新驱动型、转型升级型园区承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家居智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育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特色产业型园区依托地区资源优势,吸引龙头企业、产业和智力资本在园区集聚,发展能源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产业、高技 术高附加值低碳绿色高载能产业、特色优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等。支持郴州高新区开展实施“金伯利进程国际证书制度”,积极承接钻石进出口及高端饰品加工贸易。鼓励园区加工贸易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研发创新,向品牌、研发、分拨和结算中心等产业链高端延伸,培育一批加工贸易龙头企业。

第三节提升开放经济水平

1、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自贸试验区长沙、岳阳、 郴州三大片区发展。长沙片区重点对接“一带一路”建设,突出临空经济,打造全球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内陆地区高端现代服务业中心、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岳阳片区重点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突出临港经济,打造长江中游综合性航运物流中心、内陆临港经济示范区。郴州片区重点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突出湘港澳直通,打造内陆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重要平台以及湘粤港澳合作示范区。加快推进全省园区保税物流仓建设,支持邵阳东盟科技产业园、中非经贸产业园等合作产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邵阳发制品、邵东皮具箱包等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2动高水平走出去。力培育打造一批开放强园,支持国家级园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开展合作。建立跨国联合开发、引入战略投资者和吸引跨国公司连片开发等多元开发机制,培育一批综合型国际合作园区和专业性国际合作园区。加强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国际产能合作,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基地。依托相关园区发展基础,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支持园区创新对外投资方式,建立海外投资信息、法律、风评等服务配套,打造境外经济与产业合作园区。

3、善合作共建机制。鼓励园区开展跨区域合作,发展“飞地经济”,共同建设项目孵化、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服务平台和产业园区。推进长株潭地区园区与湘南湘西地区的园区开展产业共建,推动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探索长株潭地区园区通过参股、直接投资等多种方式参与湘南湘西园区开发、建设和管理鼓励央企、大型国企等企业通过参股、直接投资等多种方式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建园区,开展政企共建园区试点,创新共建共管模式,建立合理的管理服务、利益分享机制。鼓励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园区合作,打造共建共享的创新开放合作平台。

专栏10   开放型经济发展行动计划

开放平台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建设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力打造联通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投资贸易走廊、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

支持长沙经开区、长沙高新区、株洲高新区、岳阳临港高新区等研发实力较强的园区,围绕园区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带动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型贸易平台企业,鼓励各园区推进建设省级外贸综合服务平台。

高水平“引进来”工程。聚焦“3+3+2”先进制造集群,发挥园区产业引导基金作用, 加大产业链招商力度。鼓励园区引进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及功能性总部,引进科研院所、研发中心。

高质量“走出去”工程。支持各园区推动优势产能、基础设施领域国际合作,落实国家贸易投资融合工程,带动技术、装备和劳务走出去;重点推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动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优势产能走向世界大舞台。

市场化改革试点工程。鼓励祁阳经开区、长沙高新区、醴陵经开区、苏仙工业集中区、泸溪高新区等园区先行先试,积极推进市场化改革,有效破解发展瓶颈。

 

第七章 转方式 建设绿色低碳园区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动园区发展从追求经济总量扩张向绿色化、低碳化、安全化、循环化转型,建设资源利用更优化、产出效益更高效的绿色低碳循环园区。

第一节构建园区绿色制造体系

1、推进绿色工厂建设。牢固树立源头预防、过程控制的清洁、绿色生产理念,打造绿色生态生产体系,开展产品生态设计,逐步完善产品生态设计标准体系。以绿色工业设计为引领,以企业为建设主体,培育一批集标准创制、计量检测、绿色金融等服务内容的专业化绿色制造服务机构,发展绿色产品和绿色供应链,打造绿色工厂,促进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2造绿色供应链。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设计、选择绿色材料、 实施绿色釆购、打造绿色制造工艺、推行绿色包装、开展绿色运输、做好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环保。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积极引导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现代产业发展,推动绿色供应链建设,发挥供应链核心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加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调与协作。

3力发展绿色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园区低碳产业、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信贷投放力度,构建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产业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链。支持工业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发展绿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多渠道融资培育壮大低碳企业。鼓励园区管委会积极推进设立绿色低碳发展基金,釆取多种形式加大对节能环保领域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投向低碳能源、低碳工业、低碳交通、低碳建筑等低碳基础设施。支持符合条件的绿色产业企业上市融资。

                                                                            第二节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

1、提升园区循环化水平。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打造多元化、多层次循环产业链,推动形成产业循环耦合,发展再生产业。推进既有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循环化改造,推动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等。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化逆向物流网点布局,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健全园区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在线回收交易等平台。搭建固废、循环经济等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循环经济联合体,实现资源跨企业、跨行业、跨产业、跨区域循环利用。着力推进园区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中布局、 集约发展。鼓励化工等产业园区配套建设危险废物集中贮存、 预处理和处置设施。

2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耗。积极推动园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实施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纺织、造纸、皮革等行业绿色化改造。鼓励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衡阳松木经开区、宜章经开区等园区化工类企业构建园区生态化工产业链,进行低温热回收、精俺分离系统节能优化、大型清洁高效水煤浆气化等技术,实现能源利用高效化。推动常宁水口山经开区、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汩罗高新区、永兴稀贵金属再生资源利用产业集中区等园区有色金属行业企业使用蓄热式节能熔炉、全氧燃烧技术、节能型材产品工艺等节能设备或技术。鼓励西渡高新区、醴陵经开区、新化高新区、攸县高新区等园 区陶瓷、玻璃企业积极推进窑炉余热利用技术、高效洁净煤制气技术,配置自动化成型设备、窑具轻量化技术等节能效率高的设备。推进湘潭天易经开区、娄星工业集中区、宁远高新区等园区建材类企业釆用外循环生料立磨节能技术、钢铁渣辐压机终粉磨系统、利用高热值危险废弃物替代水泥窑燃料综合技术等。

3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效率。加强电网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积极构建园区能源物联网平台,推动园区用电企业上平台。支持园区企业以打捆方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金面规范园区转供电管理,园区转供电不允许向企业加价,产生的损耗和费用由园区承担。推进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园区建设,加强重点监控用水单位监管,推行阶梯式用水政策。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对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完善工业园区用水计量监控,实施园区用水总量与效率管控。加强节能监察,优化节能监管考核机制,完善区域能评制度,强化能耗源头管控。推进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鼓励地方建立再生资源区域交易中心。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机制,鼓励采用节约集约用地新技术和新模式。强化供地监管,完善园区周转用地管理制度,推进低效闲置土地处置政策,加强园区存量用地二次开发,促进低效闲置土地的处置利用。鼓励建设项目用地优化设计、分层布局,鼓励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鼓励园区建设使用多层标准厂房、下沉式厂房,统筹地下地上有序开发。在符合详细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鼓励工业企业统筹地下地上有序开发,增加混合产业功能建筑类别,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

第三节 实行生态共建环境共治

1、落实生态环境准入要求。推动省级以上园区“区域环评”全覆盖,落实“三线一单”产业园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强化拟落地项目与产业园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符合性,建立“三线一单”产业园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规划环评、项目环评有效联动体系,简化项目环评审批,在更多符合条件的园区推广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行政审批告知承诺制。加强环境影响区域评估成果应用,强化环境数据共享,实现环评审批服务优质高效。

2、强环境污染防治。强化“三单一线”和园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管控要求,严格执行区域限批制度,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建立新入园项目以节能环保有效利用为标准的准入机制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重点行业提标改造,重点推进石油化工等行业企业的工业废气防治工作;扎实开展土壤污染防治,推进重点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作。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环境监管网格化,建立环境监管长效机制,加强日常监测和监督管理。支持企业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加大清洁生产推行力度,加强全过程管理,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治污能力和水平。

3、完善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企业入河排污口规范化管理,按规定配套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按照“适度超前”原则建设污水管网,确保污水全收集,原则上一个园区只设置一个排污口。优化园区废气、固废处置,建设工业固废收运处置体系、有毒及恶臭气体收集、处理和应急处置设施。到2025年前,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达到90%以上,有色、建材、制药、机械加工等重点企业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均满足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要求。

4、强园区环境监管。强化园区监测监控,加强园区环境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公开,园区管理机构应按要求组织建立“一园一档”。园区管理机构要会同生态环境、应急等部门,定期开展园区环境风险隐患大排查,各园区应及时修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每年度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建设环境应急物资库,提升园区环境应急处置能力。构建企业、园区和政府职能部门三级风险防控联动体系,完善环境风险防控措施。开展环境排查整治,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保的市场化机制,全面实施环境第三方治理。加快建立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年度报告制度。逐步推行园区环境等级评价工作,建立园区环境诚信档案,并强化成果应用。

第四节   强化安全生产管理

强化安全生产源头管控。严格园区项目准入把关,按照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园区项目准入条件,制定“禁限控”目录,禁止自动化程度低、工艺装备落后等本质安全水平低的项目进区入园。严格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审查,严格新、改、扩建项目安全生产“三同时”工作,严防高风险项目转移,严禁承接其他地区关闭退出的落后产能。合理布局园区内企业,严格落实企业安全防护距离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禁止在危险化学品企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内布局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密集场所。以有利于安全生产为原则统筹考虑园区公共设施。

2 、维护园区安全稳定大局。建立以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园区安全预防控制体系,认真开展安全风险摸排、辨识和隐患排查治理,坚决消除重大安全隐患。对不具备《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经停产停业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依法予以关闭。创新园区社会治理机制,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园区安全发展环境。

3、强化平安园区保障。强化园区管委会、园区企业主体责任,健全完善从园区管委会到企业到网格的平安稳定组织领导体系,配齐安保力量。加强园区及周边视频监控等安防基础设施投入,动态完善园区安防体系。健全园区矛盾纠纷多元排查化解和治安风险常态排查、分级管理机制,加强对影响园区安全稳定相关人员的摸底排查和帮扶教育。建立完善警企联动机制,加强园区和企业周边治安环境和交通秩序综合治理。

专栏11  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工程

绿色园区创建工程。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支持绿色工厂、绿色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试点,支持长沙经开区、岳麓高新区、宁乡高新区、湘潭高新区、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常德高新区、津市高新区、邵阳经开区、邵东经开区、益阳高新区、沅江高新区等园区建设国家级绿色园区;加快攸县高新区、荷塘工业集中区、茶陵经开区、雨湖高新区、湘乡经开区、岳阳经开区、临湘高新区、平江高新区、永州经开区、嘉禾经开区、隆回高新区、花垣工业集中区等园区争创省级绿色园区。

园区循环化改造工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园区企业通过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加速园区循环化改造,加快资源回收利用,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效率,推进长沙高新区、湘潭经开区、常德经开区、邵东经开区等园区创建国家级循环化改 造示范区:支持长沙雨花经开区、攸县高新区、湘潭天易经开区、湘阴高新区、汨罗 高新区、安化经开区、临澧高新区、娄星工业集中区、洪江高新区、新化高新区、嘉禾经开区、花垣工业集中区等园区打造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区

园区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强化“三单一线”管控要求,完善大气、污水、土壤、固废等环境污染防治机制,加快推进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浏阳经开区(高新区)、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区、平江高新区、沅江高新区、益阳高新区、耒阳经开区、 江华高新区、邵阳经开区、邵东经开区、新邵经开区、娄底经开区、冷水江经开区、洪江高新区、淑浦工集中区、新晃工业集中区、花垣工业集中区等园区成为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示范园区。


第八章强保障推动蓝图落地见效

第一节加强规划实施组织保障

发挥省产业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及时研究解决园区建设管理中的重大问题。省发展改革委(省园区办)做好全面统筹协调工作,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工信厅、长沙海关分别加强对经开区、髙新区、工业集中区和综合保税区的业务指导和支持。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 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资金投入、项目安排和改革创新等方面给予支持, 引导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各市州、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园区的组织领导,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健全责任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加强工作督促检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形成省市县园区联动、各部门协同、全省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第二节加大园区政策支持力度

强化土地政策支持。园区“三高四新”省重点项目纳入用地审批绿色通道。支持园区依法调区扩区,对产城已高度融合的片区允许整体置换,腾出发展空间。完善“周转用地”支持政策。继续推行“先租后让”等灵活供地模式,探索推广“弹性年期出让”模式及“标准+承诺制”用地模式。强化人才政策支持,构建多元人才政策和服务体系,切实做好园区高端创新人才的引才、育才、留才工作。强化投融资政策支持,实施企业上市“破零倍增”计划,加强园区企业上市辅导。发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产业基金作用,优先支持园区发展。完善园区融资担保体系。提升园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提高园区周边城市功能资源配比。支持增加园区中长期贷款投放,用足用好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强化产业政策支持,支持国家级园区建设主体上市挂牌,推动园区内优质企业上市、业务重组。健全园区重点产业项目储备库,提高规切、用地、环评等环节审批效率,建立重点项目业务办理绿色通道和全过程服务制度。

三节建立规划落实评价机制

强化园区发展规划对各级各类园区和专项规划编制的指导作用。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园区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确保各级各类规划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做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之间的衔接。开展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工作,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突出亩均效益导向,优化全省园区综合评价办法与评价指标体系,对园区进行年度综合评价。对被评为先进的园区,其主要负责人优先提拔使用。省级园区申报国家级园区,必须是近3年内获评过先进的园区。省直相关部门对先进园区在建设用地、资金扶持、招商推介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贝伦斯主页